牛虻作者孙女在京去世 曾获中国首张永久居留证
来源:北京晚报
2010年06月10日22:58
6月8日凌晨,中国绿卡第一人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,享年89岁。7年前的圣诞节,她的丈夫阳早在北京去世。阳早、寒春将毕生精力都献给 了中国,献给了中国的奶牛事业。有人曾称赞阳早、寒春是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和具有牛的精神——吃的是草,挤出的是奶。夫妻俩生前说过:“我们吃了中国 人2万斤粮食,做了一点有益于人民的解放事业,应该的。”
寒春的家,在北京昌平区小王庄农场,是北方农村常见的红砖平房小院。在寒春离开之后的第二天,这里安静极了。院门大敞着,寒春生前好友说,门很少上锁,因为对她来说,中国人都是朋友,不需要提防任何人。
寒春,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美国老人,与杨振宁是大学同学,是美国参与首批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少数女科学家之一;1948年她追随学农牧专业的丈 夫阳早来到中国,60多年来,夫唱妇随,她来中国后一直都在与奶牛打交道;作为第一个拿到中国“绿卡”的美国人,她享受副部级待遇,却始终居住在牛场破旧 的平房里。
在中国一直和奶牛相伴
从高速公路下来,经过一大片苜蓿草地后,记者到达了寒春生活工作了28年的中国农机院北京农机试验站。自1982年任中国农机院顾问以来,寒春和丈夫阳早就一直住在这里。2003年阳早去世后,寒春一人独住,由保姆照顾。
寒春在农场的房子是一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五间瓦房,房子在前年重新装修过。门前是一个细长的过道,摆着寒春生前种的三十多盆花。在这位美国 老人的家里,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内容为“毛主席在长征路上”的油画。在她简陋的卧室里,只有极少的家具,床上的被子叠得整齐,床头的日历上还有她6月6日 晚上记下的日记。
每天起床就去看牛
“她爱看窗外的白杨,起床就去看她的牛,回家就和家里的猫说话。”寒春的司机老赵回忆说,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总是习惯倚着靠背,绿色鸭舌帽斜搭在头顶,眼睛半眯着好像随时都能睡着。
离寒春家走上五分钟,是中国农机院试验站的奶牛场。因为年老而无法亲身劳作后,她仍然坚持每天清晨5点进牛场巡视牛群,牛场里一共700多头牛,每一头牛都是她的好朋友,她拥抱亲吻它们,用英文与它们交谈,她把手伸入小牛的嘴里,任由可爱的小家伙们吮吸手指。
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原书记李维民告诉记者,60年来,寒春和阳早耗尽毕生精力主要做了两件事:推进中国的养牛机械化和牛种改良。奶牛场的 几乎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寒春夫妇的智慧和心血。寒春负责研制的直冷式奶罐,填补了国内空白。她和阳早负责的“奶牛场成套设备研制、牛场设计和中国实验项目 ”在全国许多奶牛场推广应用,并在中国率先实现了奶牛饲养机械化。
农机站的同事告诉记者,寒春帮这里所有的工人向上级争取上保险,她甚至给为自己家服务过的老保姆发放自制的退休证,每个月用自己的工资给她们发退休金。当开发商觊觎牛场的土地,她趁春节团拜的机会,给上级领导递纸条来保全牛场。
许多和寒春合作过的人都说,她把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功底和精神用到了培养牛上。而牛场,是寒春尽力捍卫的最后的精神王国。
和丈夫一样葬在牛场
2003年12月25日,86岁的美籍专家、原机械工业部顾问阳早因病去世。在讣告上,有一句“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”的评语,是寒春执意添加上的。寒春解释此话:“我们在中国呆了一辈子,是为了信仰而来的。”
阳早此前曾经立下遗嘱,包括不搞悼念活动,捐献遗体,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骨灰等等。于是寒春将丈夫体内的心脏起搏器摘下来,以便“留给买不起起搏器的人”;她坚持不给阳早穿衣服,说人都死了,穿衣服太浪费;她坚持把丈夫“埋在牛场能看见牛的地方”。
之后,3个子女找来3株冷杉,分别种在农场的3个地方,寒春将丈夫的骨灰埋葬在其中一棵下面,“这样他朝夕都能看见心爱的牛群”。在不久之后,寒春也将埋葬下另一株冷杉下,与丈夫相隔不到两米。
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原书记李维民告诉记者,他和寒春的大儿子阳和平商量,不准备召开遗体告别仪式,但会有一个简单的追悼会,地址可能就选在小农场,具体事宜等到阳和平的弟弟从美国赶回来商量后决定。
寒春的最后时光
6月6日晚上9点半,寒春腹痛难忍,被120送到了306医院,经过一系列检查后,无法确定病情,于是在7日的凌晨3点送往北京协和医院。寒春一直待在急诊室,在早上8点医院上班后,才开始做了第一个检查。医生依然无法确定寒春的病因。
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李维民说,许久不能进食的寒春一直在问“什么时候能吃饭?”她对自己的身体还很自信,看见有人过来,就睁开眼睛,笑一笑。下午5点,她终于住进了急诊室旁边的观察室。可1个小时不到,突然病情恶化,陷入昏迷。一直到7日凌晨3时,经抢救无效逝世。
李维民说,在寒春昏迷后,她的儿子阳和平一直在给远在国外的弟妹打电话,告诉他们母亲的病情。
寒春生前曾写过遗嘱,遗嘱上说,生病了坚决不要把她送到医院。因为丈夫阳早曾在医院住了两年,一直靠着呼吸机维持生命,最后依然走了,她觉得住 院对于其他人来说,是一种麻烦。“这个老太太,一辈子都不愿意麻烦别人。”一直陪伴她离开这个世界的司机老赵说,老人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话,但她叮嘱他 说,让他早点赶回去,看看农场。
本报记者 宋玮 文并图
中国绿卡第一人的传奇人生
寒春原名琼·辛顿,1921年4月20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,是小说《牛虻》作者伏尼契的孙女。她是曼哈顿计划中少数的女科学家之一,曾做过费米 的助手,并参加投放广岛、长崎原子弹的研制。当黑色蘑菇云升空时,同事慨然:“这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肉!”此话使寒春放弃了做纯科学家的梦想。1948年, 寒春追随未婚夫阳早辗转来到了中国。
1949年,寒春和阳早在延安的一个窑洞里举行了婚礼。解放前夕,寒春和阳早赶着83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来到位于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三边牧场,对 牛进行改良。4年后,他们又带着1000多头牛落户西安草滩农场,并在这里度过10年时光。“文革”开始后,他们落脚在昌平小王庄的农机试验站奶牛场,一 呆到如今。
寒春的两儿一女都出生在中国,1976年前后,三人相继赴美。她的二儿子阳建平说,“若在这个世界上找出像他们一样的理想主义者,比较难了。”
2004年,寒春从北京市公安局领到了中国首张“绿卡”——《外国人永久居留证》,当这名83岁高龄的老人出现在出入境管理处,有记者问她,“ 您有没有想过回美国?”她操着一口纯正的北京话,笑着回答,“我生活得很好。我在沙河工作,那里空气好。我和我养的牛在一起生活,为什么要回美国?”
与目前的官员相比反差太大了。
版主: wkx9dragon
在线用户
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: 没有注册用户 和 8 访客